24H 客服热线: +852 31100709 在线客服

PANDA FINANCE

美企比特幣購買狂潮再起:連三季領先ETF,儲備戰略進入新常態

Valeria Bednarik 2025-07-03 11:52:21

2025 年第 2 季,美國上市公司以資本購買約 131,000 BTC,連續三季超越 ETF 增量,顯示企業將比特幣納入財務儲備與品牌定位,已成趨勢性現象。

比特幣


根據 Bitcoin Treasuries 最新資料,2025 年第二季,上市公司共購入約 131,000 比特幣(BTC),較第一季增長約 18%,超越同期比特幣 ETF 僅約 8% 的增幅,並連續三季領先 ETF 傾向。這意味著企業不再只是被動接受 ETF 作為間接通路,而開始主動用自有資產配置搬梭到加密市場,形成一股穩定而具備企圖的新儲備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早前比特幣儲備先驅 MicroStrategy(現更名為 Strategy)於 6 月購買約 4,980 BTC,耗資約 5.32 億美元,總持倉近 597,325 BTC,展現企業買幣力道仍在加速。


企業買幣背後的思維轉變在於儲備配置向數位資產延伸。其主要目的不僅是追逐價格漲幅,而是為了在財務報表上建立「加密資產儲備庫存」。


多數企業買幣出於三大考量:一是資產組合多元化,將比特幣視為「數位黃金」,作為通膨對沖工具;二是吸引投資人關注,符合科技與金融革新形象,能吸引具有前瞻性的投資者;三是財務與稅務規劃,近年美國稅務優勢提升,公司若取得適當認證可享受更平滑的處理。


此外,少數企業如 MicroStrategy 使用其 ATM 方案籌資買幣,顯示該戰略具有高度制度化與安排性。

全球擴散現象:從美國到倫敦再到西班牙

不僅是美國企業,英國及歐洲部分上市公司也正跟進。倫敦上市類公司如 Tao Alpha、Bluebird Mining Ventures 宣布進場,英國監管機構 FCA 正在評估開放更多公司持有加密資產的可能性。


西班牙的 Vanadi Coffee 宣佈將投入高達10億歐元購入比特幣,儘管企業目前規模不大,卻引發股價上漲25%,累積漲幅逾400%,顯示市場對於任何將加密轉型案例的熱烈回應。

預示未來主流走向:從先鋒進入常規

隨着越來越多企業採納比特幣儲備策略,這不再是個別創新,而是加密生態從邊緣進入主流的指標。標普 500 和 FTSE 公司內,已有超過 140 多家公司已公開購幣 。


分析師認為這波策略已非炒作,而是建立在成熟市場認同基礎上。比如 Standard Chartered 認為,到 2025 年底比特幣可能漲至 20 萬美元,部分原因是企業需求+ETF增長+政策背景三輪共振 。

宏觀政治與風險因素關聯

美國整體政策環境同步趨穩,近期 NFTs 和加密產業規範逐步形成。部分企業更以「America First」理念強調比特幣儲備,呼應川普旗下 Trump Media 調整資產策略及公司定位 。


但反對聲浪也不斷,James Chanos 抨擊 Strategy 為財務泡沫,並將投空,提醒投資者注意企業因波動性走勢而可能引發的股價現金收割或融資成本上升。

長期影響構圖:不只是市場,而是制度變革

  1. 企業財務結構改寫:比特幣成為自有資產新選項,影響資本成本與盈餘分配方式。

  2. 監管與稅制革新訊號:隨企業採納擴散,政府可能推出新指引制度,如證券分類、新稅收申報標準。

  3. 市場深度提升:大型公司買幣行動提升市場流動性與定價透明度,有助減緩高波動帶來的遲滯效果。

  4. 企業行為模式轉型:從財報或信心出發,企業也可能使用比特幣作跨國支付、薪資分配或新業務支撐。

未來關鍵觀察點

未來的關鍵觀察點包括企業持幣比例的變化。若企業持有的比特幣比例從4%擴增至6%甚至10%,將對市場資源配置產生長期影響。


同時,ETF與企業持有比特幣的比例變化也值得關注。儘管ETF穩健上升仍是主流通路,但如果其增速趕不上企業的持有策略,可能會對市場定位形成挑戰。


此外,價格波動對企業盈餘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例如,比特幣若出現急速下跌,企業可能面臨資本減損與經營壓力,這將考驗企業對比特幣定位的真實韌性。


最後,監管機構的回應也至關重要。如果SEC或FCA決定推出企業加密投資指南或限制,將會改變整個生態系統的下一輪發展。


美企連續三季買幣已證明這是全球企業策略的一環、而非投機炒作。隨企業從儲備、財務、公信度等多面向進行比特幣佈局,加密正以制度與業務韌性進入主流金融體系。未來,比特幣將不僅是資產,更是一種經營策略與產業定位的選擇,當世界面對貨幣風險時,這些企業可能成為方向關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