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歐元對美元大漲約14%,升至近四年高點,引發ECB內部明顯分歧。儘管升值可壓低進口通膨,但出口競爭力醉弱、金融條件收緊等效應令部分官員憂慮「過強」。ECB正平衡升值利弊,並觀察後續調整空間。
截至7月1日,歐元兌美元年內累計漲幅已達約14%,為2021年以來最強走勢。其中,主要原因包括美國政策不確定加劇、資金流歐洲股市流入超過1000億美元,以及歐盟為刺激經濟推出5000億歐元基建計畫等宏觀政策推動。
今年以來歐元/美元走勢
ECB總裁拉加德認為,歐元升值「不只是市場條件,也反映區域經濟實力」,但她沒有進一步點名是否正在影響出口或價格穩定。
歐央行(ECB)副總裁 Luis de Guindos明確指出「1.20美元對歐元是警戒線,若突破1.20以上,將對出口與整體經濟造成負擔」;另對方國家如拉脫維亞央行總裁 Kazaks 認為過強匯率將「實際削弱產能投資動能」,也與他共鳴意見。
綜合史實經驗,匯率突破如1999年升段後曾導致歐元区輸出崩盤效應,因此官員力求避免出口熱度被過快抑制。
6月通膨數據已回到ECB目標2%,核心通膨3.3%,能源與工業品下滑但服務通膨持續高位。ECB目前在短期內維持利率穩定,但不排除9月以降因匯率壓力和需求疲軟採取更多開啟政策。
瑞士記者解析指出:「ECB官員此刻採取雙緩衝態勢,一方面留意匯率帶來的成本壓抑,另一方面關注經濟回穩可能帶來的政策錯判。」
歐盟約45%出口依存外部市場。匯率每升高5%,出口訂單恐減少約2–3%。隨歐元升值引發的成本調整,製造業、機械設備與汽車三大出口領域正進入壓力區,對德系及法系大型企業仍有長期衝擊。
此外,漲幅過快加大財估計者壓力,管理人擔心金融市場資金轉向其他貨幣與資產,流動性條件可能進一步收緊。
ECB考量到降息可能加劇歐元升值壓力,而匯市干預則恐冒貨幣戰火與政治壓力。de Guindos 提出維持利率不變、不積極干預的中性立場。
ECB Governor Vujčić 對此立場稍微樂觀看待,認為「過去歐元亦有此走勢,出口未因此完全失衡」,但仍呼籲避免過高水平。
歐元強勢一方面背後為歐洲整體對內需與服務市場的回升,宏觀經濟仍維持增長步調。政府投資加碼、德國重構財政規則,以及貿易協議推進皆支撐該走勢。
儘管相對美元疲軟,但歐洲區內景氣仍面臨升溫速度不足、地緣風險未解及債務市場萎縮等壓力,故ECB必須在穩定通膨與保出口競爭力之間取得精準平衡。
歐元升值現象連動美元價值下跌。投資資金大量湧入歐洲股債,提升系統信心。但這也意味全球資產重新定價,對新興市場與外匯儲備貨幣結構可能造成反噬。而ECB政策反應亦可能成為其他央行重塑匯率態勢的前車之鑑。
未來幾個月需關注:
歐盟與德國大型投資案落地進度;
美、中、歐貿易與關稅談判對出口動能之影響;
ECB 9月會議是否因匯市發展改變利率方向;
匯率若突破1.20並持續強勢,央行干預或談判是否啟動。
歐元強勢雖有抑通膨與增區域信心的正面影響,但同時也開始影響出口競爭力與金融條件。ECB官員已「不滿中隱藏憂心」,預示政策可能調整。未來若匯率突破1.20~1.25區間,ECB恐需重新定義「價格穩定」與「市場穩定」的優先順序。